北京稻香村、上海老大房、蘇州采芝齋都是大陸糕餅業的老品牌,至今已有上百年歷史。台南的上海老大房1967年正式成立,之後1970年代分家,股東之一的閻仲堯分到台南市大同路,1976年以大陸名店為名創立台南蘇州采芝齋,專賣南北貨、年節貨。
行車紀錄器上海老大房創於清道光22年(西元1842年),蘇州采芝齋創於清同治9年(西元1870年),這些金字招牌遠近馳名,也在台灣留下不同痕跡。
上海老大房1944年派人來台,後因政治因素無法回大陸,就在全台各地開枝散葉。台南上海老大房1967年於中正路上開張,就在南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「林百貨」旁,專營南北貨、年節禮品。
台南蘇州采芝齋第二代負責人閻復輝表示,他父親閻仲堯曾到台北上海老大房當過學徒,也在高雄萬有全當過夥計,後來台南上海老大房要開店,他被找去當股東,經營得有聲有色,也就成為大家口中的「閻經理」。
行車紀錄器行車紀錄器有三種鏡片材料:全塑料、塑膠-玻璃複合、全玻璃,其中以玻璃鏡片的畫面是比塑料更加清晰,而且行車紀錄器在使用的時候會發熱,所以玻璃鏡片的耐熱性會比較強,且不容易變形,但塑料鏡片的優點就是不會起霧。行車紀錄器的鏡頭本質就是光學元件,主要參數有光圈、視角,光圈就是可以控制光進入感光元件的感光量,一般會用F值表示,而視角則是指鏡頭能夠拍攝到的範圍大小,感光芯片大多採用CMOS,集成度高,成本較低,但也有少部分行車紀錄器對於畫面影像要求比較高的就有用到CCD,行車紀錄器會通過CMOS感光成像,接下來把圖像信息寫入記憶卡,目前大多數行車紀錄器採用的是Micro SD Card(TF卡)因為它的體積小,容量又大,一般行車紀錄器最大可以支援到32GB的記憶卡。行車紀錄器都會有一個螢幕,主流尺寸為1.5-4吋左右,有的是LED高清、也有普通的主要是方便大家查看錄影資料與設定用的,另外也有隱藏式攝影機,就沒有錄影,大多會連結到原車自帶的螢幕或者透過WIFI功能讓手機直接可以查看。
行車紀錄器台南上海老大房1970年代股東分家,閻仲堯分到大同路上,便以大陸老店為名,設立台南蘇州采芝齋,至今從未變過店址,在車水馬龍的大馬路旁,為老饕貢獻近半世紀的歲月。
閻復輝說,蘇州采芝齋創立時,師傅主要來自浙江、廣東,各有所長,吸引不少外省人士來店尋找家鄉味。
隨著時代演進,老店也得改變。閻復輝說,知道老味道的客源逐漸減少,目前主要販售較合台灣人口味的綠豆糕等點心與雜貨居多。
自行車紀錄器,又稱腳踏車或單車,通常是二輪的小型陸上車輛。英文bicycle。在中國內地、臺灣、新加坡,通常稱其為"自行車"或"腳踏車";在港澳等地用粵語則通常稱其為"單車";而在日本稱為"自転(轉)車"。在中國,1866年清朝派出了第一個出洋考察團,其中19歲少年張德彝在遊記裡使用到"自行車"一詞,於是自行車紀錄器一詞首次出現,並被一直沿用至今。對大多數人來說,自行車尺寸的選擇很重要。其實自行車尺寸選擇十分簡單。透過身高來決定使用自行車紀錄器的大小,但是還受其它一些因素的限制,每一個人的生理資料(如手臂長度,小腿及大腿長度,靈活性等)都是有差別的,它們將影響車架尺寸。如果介於兩個尺寸之間,會建議使用較小的車架。小的車架可以進行一些調整使之能適合騎行,舒適度是影響騎行品質的重要因素。